在過去的十年里,每一次消費級產(chǎn)品的爆發(fā)幾乎都伴隨著一次社交范式的重構:從 Facebook 的好友動態(tài)到 TikTok 的算法推薦,我們逐漸學會用產(chǎn)品定義自我、表達身份。那時的產(chǎn)品,是人在表達,產(chǎn)品在輔助;而如今,AI 正在悄然完成一次角色反轉——它不再是人的工具,而開始成為表達的主體、連接的中介,甚至情感的承載者。從 ChatGPT 到 Veo3,從 11 Labs 到 Character.AI,我們正目睹一場被誤認為是「效率提升」,實則是「人類角色外包」的深度變革。在本期由 Erik Torenberg 主持的討論中,Justine Moore、Bryan Kim、Anish Acharya 與 Olivia Moore 共同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判斷:今天的 AI 產(chǎn)品不再是「像工具一樣的工具」,而是「像人的工具」,甚至正在成為「替代人本身」的產(chǎn)品。用戶開始每月為 AI 支付 200 美元的高額訂閱,**不是因為它更強,而是因為它能「替你做」,甚至「替你是」。**Veos 能在 8 秒內生成定制化視頻,ChatGPT 可以寫商業(yè)計劃、做心理疏導、代替情感傾訴,11 Labs 為你打造獨一無二的聲音人格。而這一切,不再需要你自己動手,甚至不再需要你是那個「你」。AI 消費的興起,背后是一種極其危險的信號:表達在被格式化,社交在被模擬,身份在被重構。今天我們還在用 Reddit、Instagram、Snapchat 分享用 AI 生成的「我」,但這些平臺不過是舊瓶裝新酒。真正的 AI 原生社交網(wǎng)絡尚未出現(xiàn),因為 AI 可以生成「狀態(tài)」,卻無法創(chuàng)造「情感張力」;可以提供陪伴的幻覺,卻無法替代真實連接中不可控的掙扎與脆弱。這一切帶來三個震撼性判斷:第一,AI 產(chǎn)品的本質,不是提升用戶,而是重構「用戶是誰」;第二,AI 伴侶的崛起,不是社交的開始,而是社交的終結;第三,AI 分身的普及,不是表達的延展,而是人格邊界的消融。在可預見的未來,最成功的 AI 產(chǎn)品不會只是工具型產(chǎn)品,而是人格型產(chǎn)品。它們能理解你、模仿你、代表你、引導你,最終——替代你。這不是效率的勝利,這是存在的質變。
本文網(wǎng)址:http://www.iy168.cn/news/32248.html